
劇院音響設計
發布日期:2019-04-11 瀏覽量:3835次
劇院是包括歌劇院、民族劇院的專門演出場地。劇院的音質要求與音樂廳相似,此外還有一些特殊要求。劇院的場地較音樂廳更大,有專門的很高、很大的觀眾席,與舞臺互不相連,舞臺般有框式臺口、樂池,觀眾席有包廂?;祉憰r間較長,但考慮到歌劇還有對白,要兼顧語言聲,因此混響時間比音樂廳短。作適當的聲擴散,避免回聲干擾。樂池的聲學要求是樂池內各聲部都要平衡。
劇院建筑的聲學設計主要包括觀眾廳和舞臺兩部分。此外,多數劇院還設有排練廳、演播室和琴房等配套用房、近年所建的劇院,通常附設舞廳、放像廳、咖啡廳等娛樂場所,實際上成為以劇院為主體的文化娛樂中心,從而擴展了聲學設計的內容。
劇院聲學設計的指標和為實現預定指標所采取的技術措施隨劇院的規模、類別、演出方式和投資而不盡相同,對此,在著手劇院設計前,應要求業主(甲方)以書面方式確定下來,并列入設計任務書。目前,不少劇院音質不良的原因是由于聲學設計的技術方面不合理,而多數是由于最初設計時,劇院的主要用途和演出方式不明確而引起的。例如,一個以放映電影為主要用途的觀眾廳,卻以音樂、歌舞等要求確定聲學指標,造成長年不適合使用:又如,實際用擴聲系統作為主要演出方式,卻以自然聲演出進行設計,結果適得其反。
這類例子,不勝枚舉,因此必須引以為戒。
1.劇院音質特點
劇院的音質水平通常低于音樂廳。但就聲學設計的工作量和難度而言,則遠大于音樂廳。它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劇院觀眾廳與巨大的舞臺間存在交匯空間,聽眾與演員處于不同的空間,必須同時作聲學處理,而音樂廳的觀眾席與演奏介是處在同一空間內。
(2)劇院通常要滿足多功能使用的要求,即使是專業劇院,也要考慮“一專多用”的可能性。同一個大廳在聲學上要適應不同劇目的聲學要求,比單·用途的音樂廳難度大。
(3)話劇、地方戲劇演出中的對白,其聲功率遠低于演唱和樂隊演奏時聲功率;而歌劇演出則面臨演唱聲如何穿透樂隊“聲墻”的難題。
(4)劇院觀眾廳要同時考慮自然聲和擴聲兩種演出方式,而音樂廳內通常僅按自然聲演出進行設計。
(5)在近代多功能劇院觀眾廳內的各種調節結構,無論設計、構造和控制系統,以及各專業的配合上,要比音樂廳復雜得多,在施工過程中稍有不慎,在聲學效果上就容易出現問題。
(6)劇院的機械部分和自動控制系統,技術性很強,通常要委托舞臺專業設計部門來完成。而音樂廳的演奏臺則要簡單得多了。
(7)在音質的主觀評價方面,有關音樂廳的文獻很多。近幾十年來對廳堂音質評價研究上要是針對音樂廳建立的。對于戲劇演出,特別是我國地方戲劇,如何進行音質設計缺乏現成的資料,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達,劇院山學設計的難度很大,這就要求建筑師在統率各專業的設計過程中密切協作,溝通建筑構思與聲學設計之間的意圖,以便使建筑設計與聲學處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創作出具有完美音質的現代化劇院。
劇院觀眾廳內的音質缺陷主要是聲聚焦和回聲。由于觀眾席總是以舞臺為中心弧形排列,后墻一般為凹曲面。為了防止由后墻引起的聲聚焦,通常采用多孔性材料作后墻吸聲處理。也可采用擴散結構消除明顯的聲聚焦。
一對平行的側墻,如不作聲學處理,肯定會產生顫動回聲。但如果聲源不在觀眾廳內,而是在舞臺上,即使有顫動回聲,實際上也不會影響使用。一般鏡框式舞臺的話劇院,聲源總是在舞臺上,因此不必過多地考慮。對于伸出式舞臺和中心式舞臺的觀眾廳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因為聲源(演員)伸入觀眾廳內,顫動回聲這一缺陷就會明顯地顯露出來。對此情況,平行側墻必須作聲學處理,其方法是破壞平行面或加裝吸聲材料。在側墻上設計“跌落”包霜或擴散結構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但也應盡可能少用多孔性吸聲材料。至于回聲的消除,應在平、剖面形式確定時就進行考慮。在容易產生回聲的部位設置吸聲材料,只有在音質調試時,發現回聲后作為補救措施。
2.劇院擴聲設計
劇院的聲學設計要解決演唱和樂隊演奏時聲音的豐滿度和唱詞的清晰兩方面的問題。歌劇的演出都以白然聲演出為惟方式。劇團對演員的訓練、舞關專業對布景的設計也都以自然聲演出為基點。因此,要求劇院觀眾廳按自然聲演出進行戶學設計。歌劇演出不采用擴聲,但在劇院內仍然需要設置一套優質的擴聲系統。
(1)劇院擴聲系統功能的必要性:
劇情中的效果聲
在演出前、后為觀眾廳、休息廳播放音樂和通知:在休息廳內播放演出實況
舞臺監督的需要
刷院作為其他用途時,如用擴聲的近代音樂演出、電影和會議的需要
(2)為達到擴聲設計預定的指標外,系統還應具有下述功能:
人工混響功能
演出效果功能
聲源重放功能
噪聲抑制功能
壓限保護功能
舞臺監聽功能
此外,為高保真專業文藝演出的要求,擴聲系統還應有足夠的功率儲備。
3.劇院設計實例
北京劇院是一個以戲劇演出為主,兼供會議、立體聲電影和自然聲條件下音樂演出的多功能劇院,可容納1000名觀眾,有效容積為5440m2。
劇院觀眾廳的主要聲學設計指標如下:
1)混響時間和混響可調幅度 會議、立體聲電影的中頻(500Hz)混響時間為0.9s;自
然聲音樂演出時要求為1.2s:話劇、地方戲劇演出為1~1.1s。由上述要求確定了可調混響幅度為0.3s??紤]到低頻可調幅度低于中高頻,以及戲劇和音樂演出的實際需要,低頻提升了1.2倍。
2)聲場不均勻度 無論在自然聲演出或使用擴聲系統時,廳內聲場不均勻度不大于3dB。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
下載二維碼